“名师智惠 与馆仝行”--柳州市双擎智创“人工智能+X”教育课程暑期活动圆满收官

来源: 柳州高级中学  |   发布日期: 2025-08-08 09:45    |  作者: 覃佩娟

8月8日,随着卢涛副校长主讲的《科幻文学与人文精神》在柳州科技馆学术报告厅落下帷幕,由柳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柳州高级中学共建,柳州科技馆承办的柳州市双擎智创“人工智能+X”教育课程项目暑期活动圆满收官,8期跨学科课程,共惠及青少年学生600多人次。这场“人工智能 + X”科技盛宴的收官,无疑为这个夏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科技启蒙之旅”,精准抓住了“人工智能”这一当下最热门的科技关键词,并用“X”的多学科融合性和开放性,为青少年呈现了人工智能与多领域碰撞的无限可能。




☆项目回顾:双擎赋能,让科技教育 “活” 起来

作为柳州首次体系化开发的“人工智能 + X”跨学科课程,项目以“学生普惠培养”与“教师专业赋能”双轨并行,整合柳州科技馆科普资源、柳州高中优质师资,让馆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科教资源“动起来、用起来、活起来”。8期课程覆盖多学科,推动“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联动,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注入新动能。


◎8期精彩回顾:每一课都是 AI 与学科的奇妙碰撞

《AI的诞生:跨越两千年的智能探索之路》:卢幸妮老师带领学生回溯2000 多年来人类对“思维规则”的探索,从逻辑、数学到计算理论,梳理AI诞生的关键脉络。课堂上,同学们跟着历史脚步 “重走智慧之路”,明白了AI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人类智慧的长期积累。青少年们跳出对人工智能“只知其新,不知其源”的认知局限,这种具有历史纵深的讲解方式,使他们对人工智能更全面、立体的认知。

《拥抱人工智能》:当“刷脸”成为日常,人工智能早已从科幻电影走进现实。覃志宇老师的这一主题课程,以贴近生活的AI技术为钥匙,以人脸识别、诗词韵律、策略博弈为切入点,带学生纵览科技变革。通过趣味互动搭建认知桥梁,引导青少年理解“人与科技共生”的深层内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AI时代的窗口。

《物理实验中的数据成像》:周立安老师引导学生用智能软件分析运动物体视频,体验“数据到实践”过程,学会利用人工智能对运动物体数据进行分析,解决物理难题,为未来应对复杂问题、运用科技工具解决实际挑战奠定基础。

《如何成为预言家》:陈玉华老师通过“摸球试验”,用对比实验突出数据的重要性,最终让学生理解:AI的“预测能力”不是神秘的“魔法”,而是对“历史数据中隐藏规律”的理性挖掘——这正是AI预测的底层逻辑:通过分析大量历史数据,找到规律,再用规律预测未来。

《恐龙kanglang》:刘朋林老师通过AI生成独特的“专属恐龙”,让学生拼贴恐龙“零件”,并结合古生物学原理对其生存合理性进行评审,不仅展现了AI的创造力,更凸显了古生物学在“约束想象、锚定科学”中的核心作用。这一过程既是技术与学科的碰撞,也是对生物进化逻辑的深度思考。



《魔法变化与神秘反应》:韦立盼老师以故事线引导学生开展AI辅助酸碱实验,AI在酸碱实验中并非替代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而是通过 “放大细节、整合维度、引导逻辑”,让学生从 “被动接受现象” 转变为 “主动探究本质”。实现 “观察能力” 与 “推理能力” 的协同提升,为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撑。

《如果地球会说话》:邹蕙榕老师从 AI视角解读天地演化, 每一个粒子的运动、每一次星系的碰撞、每一代生命的迭代,都在生成 “宇宙说明书” 的一行行代码。这种视角或许能帮我们跳出 “人类中心” 的局限,更清晰地看见自己在时空坐标中的位置,以及人类该背负的责任。



《科幻文学与人文精神》:卢涛老师通过科幻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思考AI时代人文精神价值。科幻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本质上是 “向外探索” 与 “向内追问” 的共生。好奇心让我们仰望星空,想象力让我们构建星河,而人文精神则让我们在星河里,始终记得 “为什么出发”—— 为了让 “人” 的价值,在宇宙的尺度下,依然闪耀。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文明最珍贵的 “可能性”。


☆学生感言:这个夏天,我们与AI“双向奔赴”

这个夏天,AI成了我们最特别的课堂伙伴,从第一堂《AI的诞生:跨越两千年的智能探索之路》到最后一课《科幻文学与人文精神》,有的同学像追 “科技连续剧” 一样,几乎一期不落地追完了8堂课程。每次走进课堂,都像拆开充满惊喜的盲盒,在AI与学科的碰撞中发现新世界。

这个夏天最幸运的事,就是和AI完成了一场 “双向奔赴”—— 我们带着好奇走近科技,AI则用它的智慧,帮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让每个学科都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芒。


&未来展望:让“人工智能+X” 的种子继续生长

此次课程的圆满落幕,为柳州青少年科技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下一步,项目将继续深化 “人工智能 + X” 跨学科课程体系,拓展更多学科融合场景。同时,市科协与柳州高中将持续加强馆校协同,让科技教育惠及更多青少年,为培养具备科技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新时代青少年持续赋能!


作者|覃佩娟

初审|赖欢欢

终审|杨   喆


高中职教
“名师智惠 与馆仝行”--柳州市双擎智创“人工智能+X”教育课程暑期活动圆满收官
来源: 柳州高级中学  |   发布日期: 2025-08-08 09:45    |  作者: 覃佩娟

8月8日,随着卢涛副校长主讲的《科幻文学与人文精神》在柳州科技馆学术报告厅落下帷幕,由柳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柳州高级中学共建,柳州科技馆承办的柳州市双擎智创“人工智能+X”教育课程项目暑期活动圆满收官,8期跨学科课程,共惠及青少年学生600多人次。这场“人工智能 + X”科技盛宴的收官,无疑为这个夏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科技启蒙之旅”,精准抓住了“人工智能”这一当下最热门的科技关键词,并用“X”的多学科融合性和开放性,为青少年呈现了人工智能与多领域碰撞的无限可能。




☆项目回顾:双擎赋能,让科技教育 “活” 起来

作为柳州首次体系化开发的“人工智能 + X”跨学科课程,项目以“学生普惠培养”与“教师专业赋能”双轨并行,整合柳州科技馆科普资源、柳州高中优质师资,让馆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科教资源“动起来、用起来、活起来”。8期课程覆盖多学科,推动“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联动,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注入新动能。


◎8期精彩回顾:每一课都是 AI 与学科的奇妙碰撞

《AI的诞生:跨越两千年的智能探索之路》:卢幸妮老师带领学生回溯2000 多年来人类对“思维规则”的探索,从逻辑、数学到计算理论,梳理AI诞生的关键脉络。课堂上,同学们跟着历史脚步 “重走智慧之路”,明白了AI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人类智慧的长期积累。青少年们跳出对人工智能“只知其新,不知其源”的认知局限,这种具有历史纵深的讲解方式,使他们对人工智能更全面、立体的认知。

《拥抱人工智能》:当“刷脸”成为日常,人工智能早已从科幻电影走进现实。覃志宇老师的这一主题课程,以贴近生活的AI技术为钥匙,以人脸识别、诗词韵律、策略博弈为切入点,带学生纵览科技变革。通过趣味互动搭建认知桥梁,引导青少年理解“人与科技共生”的深层内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AI时代的窗口。

《物理实验中的数据成像》:周立安老师引导学生用智能软件分析运动物体视频,体验“数据到实践”过程,学会利用人工智能对运动物体数据进行分析,解决物理难题,为未来应对复杂问题、运用科技工具解决实际挑战奠定基础。

《如何成为预言家》:陈玉华老师通过“摸球试验”,用对比实验突出数据的重要性,最终让学生理解:AI的“预测能力”不是神秘的“魔法”,而是对“历史数据中隐藏规律”的理性挖掘——这正是AI预测的底层逻辑:通过分析大量历史数据,找到规律,再用规律预测未来。

《恐龙kanglang》:刘朋林老师通过AI生成独特的“专属恐龙”,让学生拼贴恐龙“零件”,并结合古生物学原理对其生存合理性进行评审,不仅展现了AI的创造力,更凸显了古生物学在“约束想象、锚定科学”中的核心作用。这一过程既是技术与学科的碰撞,也是对生物进化逻辑的深度思考。



《魔法变化与神秘反应》:韦立盼老师以故事线引导学生开展AI辅助酸碱实验,AI在酸碱实验中并非替代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而是通过 “放大细节、整合维度、引导逻辑”,让学生从 “被动接受现象” 转变为 “主动探究本质”。实现 “观察能力” 与 “推理能力” 的协同提升,为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撑。

《如果地球会说话》:邹蕙榕老师从 AI视角解读天地演化, 每一个粒子的运动、每一次星系的碰撞、每一代生命的迭代,都在生成 “宇宙说明书” 的一行行代码。这种视角或许能帮我们跳出 “人类中心” 的局限,更清晰地看见自己在时空坐标中的位置,以及人类该背负的责任。



《科幻文学与人文精神》:卢涛老师通过科幻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思考AI时代人文精神价值。科幻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本质上是 “向外探索” 与 “向内追问” 的共生。好奇心让我们仰望星空,想象力让我们构建星河,而人文精神则让我们在星河里,始终记得 “为什么出发”—— 为了让 “人” 的价值,在宇宙的尺度下,依然闪耀。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文明最珍贵的 “可能性”。


☆学生感言:这个夏天,我们与AI“双向奔赴”

这个夏天,AI成了我们最特别的课堂伙伴,从第一堂《AI的诞生:跨越两千年的智能探索之路》到最后一课《科幻文学与人文精神》,有的同学像追 “科技连续剧” 一样,几乎一期不落地追完了8堂课程。每次走进课堂,都像拆开充满惊喜的盲盒,在AI与学科的碰撞中发现新世界。

这个夏天最幸运的事,就是和AI完成了一场 “双向奔赴”—— 我们带着好奇走近科技,AI则用它的智慧,帮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让每个学科都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芒。


&未来展望:让“人工智能+X” 的种子继续生长

此次课程的圆满落幕,为柳州青少年科技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下一步,项目将继续深化 “人工智能 + X” 跨学科课程体系,拓展更多学科融合场景。同时,市科协与柳州高中将持续加强馆校协同,让科技教育惠及更多青少年,为培养具备科技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新时代青少年持续赋能!


作者|覃佩娟

初审|赖欢欢

终审|杨   喆


版权所有 柳州市教育局 桂JS201103-001
桂ICP备05004853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09号
网站标识码:45020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