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不一样的烟火

  发布日期: 2017-11-08 15:11    |  作者: 和平路小学

同课异构,不一样的烟火

(通讯员:沈  玲 报道)11月7日,柳州市和平路小学第十届课堂文化节“同课异构”赛教活动进入第二天。六位赛课教师在录播室继续演绎着昨日平板电脑、交互式白板及网络课堂直播的精彩。

上午,语文学科的四位青年教师,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头书》第一课时分别展示了扎实的教材解读功底、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对于科学小品文教什么?怎么教?给在场听课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路。

闫静老师执教时举止大方从容,声调抑扬顿挫,时而活泼可爱,时而温婉大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闫静老师把石头书是什么?有什么内容?这个主要教学内容设计成自主学习单,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讨论中填表,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陆霜老师外表沉静腼腆,教风温润如玉。启发点拨如丝丝春雨,浸润心灵。她着眼课后习题:“联系课文说说‘刨根问底’的意思。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紧扣文眼“刨根问底”大作文章。把怎样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方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在“刨”学问的过程中理清知识要点,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一气呵成。授之以鱼,授之以渔,很好地体现了“用教材教语文”的大语文观。

刘月老师笑容甜美。她以“为什么石头就是书?”这个大问题贯穿全堂。在引导孩子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识字解词、句式训练、朗读课文等扎实的语文技能训练。问题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会移动的提示语教学片段呈现了新的教学亮点。既上出了科普小品文的科普味,更上出了语文味。

罗新柳老师自信飞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罗老师在文本、教师、学生的对话中,把思维训练、语言发展、情感调动交融在一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探究,调动学生思维,成为了同课异构中不一样的烟火。

相同的内容,四位老师各自演绎着不同的风采,却展现了同样的精彩:字词教学扎实。利用字词典、在课文中比较近义词、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灵活多样。写字教学由点到面,从一个字的书写训练提升到一类字的书写训练,大大提升了识字写字的教学效率,把中年段“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教学目标更高效地落实到位。比如:“煤”与“炭”两个字,教师把“火”在不的位置有不同的写法这个写字决教给孩子,改变了孩子逐字练字的思维模式,教师个性化的教材处理彰显了智慧课堂的巨大魅力。

下午,数学学科的两位青年教师黄丽媛、唐敏就《观察物体》这个课题各放异彩。

黄丽媛老师立足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唐敏老师紧紧抓住“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由此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由此又突破了难点。整堂课环节清晰,过渡自然,语言简洁,给听课教师与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盛宴”。

今天的六节课,充分展示了执教教师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同课异构的趣味所在。同时使每一位听课教师开阔了教学视野,提升了教学理念,为推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进步的源泉。

段海燕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理解“化石”。

黄丽媛老师请孩子上台操作演示。

刘月老师在指导孩子观察生字。

陆霜老师在巡堂指导孩子们默读批注。

罗新柳老师正在引导孩子针对课题质疑。

唐敏老师正在跟孩子互动。



基础教育
同课异构,不一样的烟火
  发布日期: 2017-11-08 15:11    |  作者: 和平路小学

同课异构,不一样的烟火

(通讯员:沈  玲 报道)11月7日,柳州市和平路小学第十届课堂文化节“同课异构”赛教活动进入第二天。六位赛课教师在录播室继续演绎着昨日平板电脑、交互式白板及网络课堂直播的精彩。

上午,语文学科的四位青年教师,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头书》第一课时分别展示了扎实的教材解读功底、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对于科学小品文教什么?怎么教?给在场听课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路。

闫静老师执教时举止大方从容,声调抑扬顿挫,时而活泼可爱,时而温婉大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闫静老师把石头书是什么?有什么内容?这个主要教学内容设计成自主学习单,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讨论中填表,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陆霜老师外表沉静腼腆,教风温润如玉。启发点拨如丝丝春雨,浸润心灵。她着眼课后习题:“联系课文说说‘刨根问底’的意思。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紧扣文眼“刨根问底”大作文章。把怎样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方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在“刨”学问的过程中理清知识要点,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一气呵成。授之以鱼,授之以渔,很好地体现了“用教材教语文”的大语文观。

刘月老师笑容甜美。她以“为什么石头就是书?”这个大问题贯穿全堂。在引导孩子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识字解词、句式训练、朗读课文等扎实的语文技能训练。问题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会移动的提示语教学片段呈现了新的教学亮点。既上出了科普小品文的科普味,更上出了语文味。

罗新柳老师自信飞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罗老师在文本、教师、学生的对话中,把思维训练、语言发展、情感调动交融在一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探究,调动学生思维,成为了同课异构中不一样的烟火。

相同的内容,四位老师各自演绎着不同的风采,却展现了同样的精彩:字词教学扎实。利用字词典、在课文中比较近义词、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灵活多样。写字教学由点到面,从一个字的书写训练提升到一类字的书写训练,大大提升了识字写字的教学效率,把中年段“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教学目标更高效地落实到位。比如:“煤”与“炭”两个字,教师把“火”在不的位置有不同的写法这个写字决教给孩子,改变了孩子逐字练字的思维模式,教师个性化的教材处理彰显了智慧课堂的巨大魅力。

下午,数学学科的两位青年教师黄丽媛、唐敏就《观察物体》这个课题各放异彩。

黄丽媛老师立足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唐敏老师紧紧抓住“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由此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由此又突破了难点。整堂课环节清晰,过渡自然,语言简洁,给听课教师与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盛宴”。

今天的六节课,充分展示了执教教师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同课异构的趣味所在。同时使每一位听课教师开阔了教学视野,提升了教学理念,为推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进步的源泉。

段海燕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理解“化石”。

黄丽媛老师请孩子上台操作演示。

刘月老师在指导孩子观察生字。

陆霜老师在巡堂指导孩子们默读批注。

罗新柳老师正在引导孩子针对课题质疑。

唐敏老师正在跟孩子互动。



版权所有 柳州市教育局 桂JS201103-001
桂ICP备05004853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09号
网站标识码:45020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