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鱼游墨海执融合之笔 峰立教坛绘发展新图 ——鱼峰区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回眸

来源: 柳州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9-09 15:55    |  作者: 陈粤

《柳州日报》(2025年09月09日   第03版)

鱼峰区委主要领导到市驾鹤路小学银桐校区调研。

柳州铁一中学(初中部)教育集团明德校区。

鱼峰区“强校工程”小学数学专家现场指导培训。

2025年世界跳绳锦标赛中,市德润中学莫玉娴同学获得双摇冠军。

市二十五中“凌云舞龙队”。(本版图片均由鱼峰区教育局提供)

市八中学子在第22届广西青少年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竞赛中大放异彩。

市东环路小学创客工作室活动现场。

鱼峰区“强校工程”初中英语专家现场指导培训。


金秋九月,丹桂馥郁,书香满城。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翩然而至之际,鱼峰区正以一场深刻而温暖的教育变革,回应着“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时代命题。

2024年,鱼峰区完成对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教育管理职能的接收整合,执“融合”之笔,以“教育家精神”为墨,在岁月卷轴上挥毫泼墨。一年间,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服务提质……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从资源重构到生态焕新,一场质量并重、公平为要、未来向远的教育实践,精彩的“鱼峰篇章”已跃然纸上。

融合之基:

从“相加”到“相融” 绘就“大鱼峰”格局

“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要实现‘1+1>2’的倍增效应。”鱼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激发教育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力量——教师。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更是教育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的核心支撑。

在接收柳东、阳和片区教育管理职能后,鱼峰区坚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融合抓手,以梯级名师、工作坊、强校工程等项目为支点,逐步构建起“教—研—培—带”一体化的教师发展体系;通过外引内育、城乡联动、跨区交流等多种途径,扎实推进师资深度融合与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教育现代化征程中,既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装备意识,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

近年来,鱼峰区进一步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核心,采取跨区域联动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策略,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方面,组织多批骨干教师赴重庆、上海等地跟岗研修,并与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协同推进“强校工程教师挂职研修”项目,累计选派103名教师赴重庆中考标杆学校进行沉浸式学习;另一方面,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走进本地课堂,开展教学诊断与精准指导,助力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的转变。

在机制赋能上,鱼峰区以教学技能大赛、优质课评选等平台以赛促训、以评促优,有效激发教师成长活力,涌现出一批骨干与优秀团队。2024年鱼峰区89个学科团队获市级教学技能大赛奖项,一、二等奖占比79.8%;市德润中学英语团队获“外研之星”全国特等奖,市第八中学、市德润中学语文团队分获全国教学基本功展示一等奖,展现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扎实成效。在校际协同方面,鱼峰区依托“初中强校工程”,建立10个学科领航基地,开展校际跟岗200余人次,形成“强校带弱校、城区带农村”的良性互动机制。

2025年中考,全区整体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古亭山中学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有学生取得全科顶尖水平的成绩;鱼峰片区中考核心指标也显著提升,多项数据刷新历史纪录,充分彰显教育融合对质量与均衡的推动效果。

教育质量提升恰似沙里淘金,既需“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执着,更要“精诚所至金石开”的信念。近年来,鱼峰区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理念,系统推进劳动教育与德育工作,通过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和平台搭建等多维举措,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在劳动教育方面,鱼峰区统筹规划特色课程建设,推动学校依托本土资源开发实践类课程,强化校企、校社协同,构建“课堂+实践+评价”一体化劳动教育模式。在今年的自治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系列活动中鱼峰区成果丰硕:市德润小学案例获自治区典型案例,区教育局团队获教学设计一等奖;学生劳动成果共获自治区奖18项,其中一等奖4项。在德育与思政方面,全区深化“三全育人”,加强班主任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市第八中学教师石蕾、黄菊分获全区中小学班主任与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一等奖,彰显了人文素养培育成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鱼峰区教育局将继续坚持“体系化培养、专业化引领、协同化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持续提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师资整体水平,为每一名学生(包括特殊儿童)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真正绘就包容、高效、创新的“大鱼峰”教育新图景。

融合之翼:

科技赋能与课程创新 构筑智慧教育新场景

当人工智能与教育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市东环路小学的科学教室里,一个个稚嫩而专注的身影正围绕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展开热烈讨论。他们分组编写程序、调试设备,最终看着机器人循线、避障、搬运物品——科技正以如此真切的方式,融入日常课堂。

这一切,正是鱼峰教育人用实践写下的答案。如今在鱼峰区的多所校园中,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概念,它已成为学生手中的编程工具、课堂中的智能助教、教师身边的教研伙伴,重塑教育的形态。

2024年,鱼峰区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作为广西仅有的三个入选城区之一,鱼峰区与上海徐汇、福建石狮等五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东中西”协同创新网络。同时,课程创新也在同步推进。鱼峰区通过“一校一品”特色课程建设,鼓励学校依托传统文化、科技、体育等优势,营造“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教育生态并成效显著:市二十五中“凌云舞龙队”获2025年全国锦标赛双料冠军,市柳石路四小获“广西绿色校园”称号,市德润中学培育出世界跳绳冠军,市德润小学学生在全国车辆模型竞赛中摘金——每门课程都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沃土。

教学提质还离不开智慧教育的支撑。今年5月,鱼峰区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领航社素质课”应用试点区;市第八中学、市东环路小学获评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通过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鱼峰区在各级融合赛事中屡获佳绩,教育局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柳州市“优秀教研组织奖”。

据介绍,智能评课系统构建起“数据汇聚—分析诊断—精准反馈”的闭环,带动课堂效能提升20%;原柳东片区学校网络覆盖率由90%提升至98%,17所学校完成人工智能课堂改造;市第八中学以机器人比赛跨校联动,推动全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35%,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生态。

“我们不仅注重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特长培养。”鱼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科技赋能与课程创新双轮驱动之下,鱼峰教育正稳步构筑智慧教育新场景,让每一个闪光点都有机会绽放光芒。

融合之本:

惠民于心、均衡于行 书写教育公平的温暖答卷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这不仅是一句理念,更是鱼峰教育人躬行实践的承诺。

今年秋季学期,随着柳州铁一中学(初中部)教育集团明德校区正式启用,鱼峰区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上又迈出坚实一步。市德润小学、市箭盘山小学、市柳石路四小等教学综合楼扩建,市阳惠路小学、市荣军路中学等新建续建工程稳步推进实施,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这些举措,让更多孩子得以在家门口上好学,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持续推动区域教育走向更加均衡、更有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同时,鱼峰区更致力于弥合城乡教育差距,实施“乡镇教学质量提升行动”,组建教研专家团12次深入里雍、白沙、雒容等乡镇开展指导,培育了获全国优秀教师、柳州市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的骨干教师40余名,有效激发农村校内生动力,真正让薄弱学校焕发新机。

在学前教育阶段,公平与普惠同样显著。目前,鱼峰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2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90.03%,毛入园率保持在133.1%的高位。鱼峰区通过组建10个幼儿园教育集团,构建“优质园+薄弱园”结对帮扶机制,实现课程共建、资源共享。

教育关怀不止于课堂,更延伸至校园内外每一个角落。鱼峰区严格落实“双线四包”控辍保学机制,建立“一生一案”动态档案,确保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脱贫户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98%,切实减轻家庭负担。“1530”安全教育制度、校园安防“4个100%”工程、287处隐患整改……这一切,只为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微笑。

家住柳东新区的李先生欣慰地表示:“现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我们心里感到特别踏实、特别满意。”老百姓真诚的认可,正是鱼峰教育惠民于心、均衡于行的最温暖回响。

结语

回首一年融合路,鱼峰教育硕果累累:通过广西师范大学优质均衡核查,中考综合评价全市领先;获评自治区家庭教育示范区、劳动教育示范区;5所学校跻身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

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群人的默默耕耘——深夜钻研智能课件的青年教师、奔波于城乡之间的教研员,是每一个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人生”的鱼峰教育人。

“融合发展不是终点,而是开启教育新征程的起点。”鱼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鱼峰教育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执融合之笔、绘育人图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在中国教育强国的叙事中,写下熠熠生辉的“鱼峰篇章”。



媒体聚焦
【柳州日报】鱼游墨海执融合之笔 峰立教坛绘发展新图 ——鱼峰区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回眸
来源: 柳州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9-09 15:55    |  作者: 陈粤

《柳州日报》(2025年09月09日   第03版)

鱼峰区委主要领导到市驾鹤路小学银桐校区调研。

柳州铁一中学(初中部)教育集团明德校区。

鱼峰区“强校工程”小学数学专家现场指导培训。

2025年世界跳绳锦标赛中,市德润中学莫玉娴同学获得双摇冠军。

市二十五中“凌云舞龙队”。(本版图片均由鱼峰区教育局提供)

市八中学子在第22届广西青少年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竞赛中大放异彩。

市东环路小学创客工作室活动现场。

鱼峰区“强校工程”初中英语专家现场指导培训。


金秋九月,丹桂馥郁,书香满城。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翩然而至之际,鱼峰区正以一场深刻而温暖的教育变革,回应着“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时代命题。

2024年,鱼峰区完成对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教育管理职能的接收整合,执“融合”之笔,以“教育家精神”为墨,在岁月卷轴上挥毫泼墨。一年间,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服务提质……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从资源重构到生态焕新,一场质量并重、公平为要、未来向远的教育实践,精彩的“鱼峰篇章”已跃然纸上。

融合之基:

从“相加”到“相融” 绘就“大鱼峰”格局

“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要实现‘1+1>2’的倍增效应。”鱼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激发教育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力量——教师。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更是教育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的核心支撑。

在接收柳东、阳和片区教育管理职能后,鱼峰区坚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融合抓手,以梯级名师、工作坊、强校工程等项目为支点,逐步构建起“教—研—培—带”一体化的教师发展体系;通过外引内育、城乡联动、跨区交流等多种途径,扎实推进师资深度融合与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教育现代化征程中,既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装备意识,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

近年来,鱼峰区进一步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核心,采取跨区域联动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策略,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方面,组织多批骨干教师赴重庆、上海等地跟岗研修,并与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协同推进“强校工程教师挂职研修”项目,累计选派103名教师赴重庆中考标杆学校进行沉浸式学习;另一方面,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走进本地课堂,开展教学诊断与精准指导,助力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的转变。

在机制赋能上,鱼峰区以教学技能大赛、优质课评选等平台以赛促训、以评促优,有效激发教师成长活力,涌现出一批骨干与优秀团队。2024年鱼峰区89个学科团队获市级教学技能大赛奖项,一、二等奖占比79.8%;市德润中学英语团队获“外研之星”全国特等奖,市第八中学、市德润中学语文团队分获全国教学基本功展示一等奖,展现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扎实成效。在校际协同方面,鱼峰区依托“初中强校工程”,建立10个学科领航基地,开展校际跟岗200余人次,形成“强校带弱校、城区带农村”的良性互动机制。

2025年中考,全区整体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古亭山中学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有学生取得全科顶尖水平的成绩;鱼峰片区中考核心指标也显著提升,多项数据刷新历史纪录,充分彰显教育融合对质量与均衡的推动效果。

教育质量提升恰似沙里淘金,既需“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执着,更要“精诚所至金石开”的信念。近年来,鱼峰区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理念,系统推进劳动教育与德育工作,通过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和平台搭建等多维举措,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在劳动教育方面,鱼峰区统筹规划特色课程建设,推动学校依托本土资源开发实践类课程,强化校企、校社协同,构建“课堂+实践+评价”一体化劳动教育模式。在今年的自治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系列活动中鱼峰区成果丰硕:市德润小学案例获自治区典型案例,区教育局团队获教学设计一等奖;学生劳动成果共获自治区奖18项,其中一等奖4项。在德育与思政方面,全区深化“三全育人”,加强班主任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市第八中学教师石蕾、黄菊分获全区中小学班主任与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一等奖,彰显了人文素养培育成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鱼峰区教育局将继续坚持“体系化培养、专业化引领、协同化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持续提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师资整体水平,为每一名学生(包括特殊儿童)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真正绘就包容、高效、创新的“大鱼峰”教育新图景。

融合之翼:

科技赋能与课程创新 构筑智慧教育新场景

当人工智能与教育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市东环路小学的科学教室里,一个个稚嫩而专注的身影正围绕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展开热烈讨论。他们分组编写程序、调试设备,最终看着机器人循线、避障、搬运物品——科技正以如此真切的方式,融入日常课堂。

这一切,正是鱼峰教育人用实践写下的答案。如今在鱼峰区的多所校园中,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概念,它已成为学生手中的编程工具、课堂中的智能助教、教师身边的教研伙伴,重塑教育的形态。

2024年,鱼峰区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作为广西仅有的三个入选城区之一,鱼峰区与上海徐汇、福建石狮等五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东中西”协同创新网络。同时,课程创新也在同步推进。鱼峰区通过“一校一品”特色课程建设,鼓励学校依托传统文化、科技、体育等优势,营造“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教育生态并成效显著:市二十五中“凌云舞龙队”获2025年全国锦标赛双料冠军,市柳石路四小获“广西绿色校园”称号,市德润中学培育出世界跳绳冠军,市德润小学学生在全国车辆模型竞赛中摘金——每门课程都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沃土。

教学提质还离不开智慧教育的支撑。今年5月,鱼峰区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领航社素质课”应用试点区;市第八中学、市东环路小学获评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通过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鱼峰区在各级融合赛事中屡获佳绩,教育局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柳州市“优秀教研组织奖”。

据介绍,智能评课系统构建起“数据汇聚—分析诊断—精准反馈”的闭环,带动课堂效能提升20%;原柳东片区学校网络覆盖率由90%提升至98%,17所学校完成人工智能课堂改造;市第八中学以机器人比赛跨校联动,推动全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35%,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生态。

“我们不仅注重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特长培养。”鱼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科技赋能与课程创新双轮驱动之下,鱼峰教育正稳步构筑智慧教育新场景,让每一个闪光点都有机会绽放光芒。

融合之本:

惠民于心、均衡于行 书写教育公平的温暖答卷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这不仅是一句理念,更是鱼峰教育人躬行实践的承诺。

今年秋季学期,随着柳州铁一中学(初中部)教育集团明德校区正式启用,鱼峰区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上又迈出坚实一步。市德润小学、市箭盘山小学、市柳石路四小等教学综合楼扩建,市阳惠路小学、市荣军路中学等新建续建工程稳步推进实施,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这些举措,让更多孩子得以在家门口上好学,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持续推动区域教育走向更加均衡、更有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同时,鱼峰区更致力于弥合城乡教育差距,实施“乡镇教学质量提升行动”,组建教研专家团12次深入里雍、白沙、雒容等乡镇开展指导,培育了获全国优秀教师、柳州市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的骨干教师40余名,有效激发农村校内生动力,真正让薄弱学校焕发新机。

在学前教育阶段,公平与普惠同样显著。目前,鱼峰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2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90.03%,毛入园率保持在133.1%的高位。鱼峰区通过组建10个幼儿园教育集团,构建“优质园+薄弱园”结对帮扶机制,实现课程共建、资源共享。

教育关怀不止于课堂,更延伸至校园内外每一个角落。鱼峰区严格落实“双线四包”控辍保学机制,建立“一生一案”动态档案,确保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脱贫户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98%,切实减轻家庭负担。“1530”安全教育制度、校园安防“4个100%”工程、287处隐患整改……这一切,只为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微笑。

家住柳东新区的李先生欣慰地表示:“现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我们心里感到特别踏实、特别满意。”老百姓真诚的认可,正是鱼峰教育惠民于心、均衡于行的最温暖回响。

结语

回首一年融合路,鱼峰教育硕果累累:通过广西师范大学优质均衡核查,中考综合评价全市领先;获评自治区家庭教育示范区、劳动教育示范区;5所学校跻身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

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群人的默默耕耘——深夜钻研智能课件的青年教师、奔波于城乡之间的教研员,是每一个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人生”的鱼峰教育人。

“融合发展不是终点,而是开启教育新征程的起点。”鱼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鱼峰教育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执融合之笔、绘育人图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在中国教育强国的叙事中,写下熠熠生辉的“鱼峰篇章”。



版权所有 柳州市教育局 桂JS201103-001
桂ICP备05004853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09号
网站标识码:45020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