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躬耕杏坛育芬芳 ——关注我市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新成效

来源: 柳州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9-10 16:00    |  作者: 全媒体记者 陆晓艺

《柳州日报》(2025年09月10日   第01版)


千年文脉,杏坛流芳。千年前,柳宗元在柳州兴文教、启民智,遗泽深远;千年后,这座工业名城踔厉奋发,正奏响“打造一流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时代乐章。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部署要求,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以高质量教育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如今,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逐步壮大:“十四五”以来,我市教职工人数从5.84万人增至7.05万人,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比超20%,居广西首位。

立德树人,筑牢教师队伍建设根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我市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通过树典型、立章程、明规矩、严把关等举措,引导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春风化雨,榜样如灯。目前,我市共16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118人荣获自治区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自治区级荣誉。他们躬耕杏坛、潜心育人的故事,通过持续宣传与巡回宣讲,正感动并激励着更多人。这些可感可及、可学可鉴的典型,让师德光芒照亮学子成才之路。

从严治教,久久为功。今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多渠道开通监督举报平台,建立师德问题预警谈话、“学校初核、县区复查、市级督办”分级核查等制度。截至上半年,各校完善制度35项,开展师德培训132场,谈心谈话275人次,师德师风持续向好。

改革创新,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关键在教师。

去年9月,100个“柳州市卓越校长工作室”相继成立,成为共享共研、协同发展的教育新引擎,助力柳州教育驶入提质增效快车道。这是我市深化教师队伍系统性改革,实施基础教育“内培外引 名师惠柳”计划等举措的生动缩影。

在“优”字上聚力,开放融合育新机。我市持续深化与高校及教育发达地区合作,引入先进理念及优质资源。去年以来,与高校新增合作交流项目35项。近三年,与西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卓越名师名校长720人、培训骨干教师超3.5万人次。

在“新”字上着力,系统重构激活力。创新构建“5323”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以五大培养层级(新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和教育教学名家)为阶梯,三大专业平台(智能研修、室坊研修和校本研修)为支撑,两条能力路径(赛训结合、成果培育)强能力,三方晋升机制(荣誉、职称和干部职务晋升)畅通道,破解教师全生命周期发展难题。

改革赋能,硕果盈枝。近年来,共7人获评自治区教学名师,13人获评自治区特级教师,8人入选自治区第二批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15人入选2024年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深蓝)领航工程。

强化保障,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柳州市教师发展学校挂牌,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大幅扩编;持续优化教育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强化待遇保障、开展减负整治、荣誉展示到位……今年以来,我市推出一揽子惠师举措,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数字化为教育赋能,实现优质资源互联共享。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我市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新型教育帮扶机制,取得成效:五县及柳江区2125名教师开展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14.5万节,惠及学生18万人。全市累计建成教育共同体52个,参与学校172所,实现“以城带县、以强带弱”组团式帮扶。《柳州AI教育共同体 智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教育部信息中心2024年度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

职教因产业而兴,产业因职教而旺。当前,全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6.28%,超出广西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为柳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他们活跃在各个专业领域,不仅深耕课堂,更伴随企业走向世界,为提升柳州职业教育的国际服务面、影响力和感召力贡献力量。



媒体聚焦
【柳州日报】躬耕杏坛育芬芳 ——关注我市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新成效
来源: 柳州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9-10 16:00    |  作者: 全媒体记者 陆晓艺

《柳州日报》(2025年09月10日   第01版)


千年文脉,杏坛流芳。千年前,柳宗元在柳州兴文教、启民智,遗泽深远;千年后,这座工业名城踔厉奋发,正奏响“打造一流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时代乐章。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部署要求,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以高质量教育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如今,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逐步壮大:“十四五”以来,我市教职工人数从5.84万人增至7.05万人,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比超20%,居广西首位。

立德树人,筑牢教师队伍建设根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我市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通过树典型、立章程、明规矩、严把关等举措,引导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春风化雨,榜样如灯。目前,我市共16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118人荣获自治区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自治区级荣誉。他们躬耕杏坛、潜心育人的故事,通过持续宣传与巡回宣讲,正感动并激励着更多人。这些可感可及、可学可鉴的典型,让师德光芒照亮学子成才之路。

从严治教,久久为功。今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多渠道开通监督举报平台,建立师德问题预警谈话、“学校初核、县区复查、市级督办”分级核查等制度。截至上半年,各校完善制度35项,开展师德培训132场,谈心谈话275人次,师德师风持续向好。

改革创新,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关键在教师。

去年9月,100个“柳州市卓越校长工作室”相继成立,成为共享共研、协同发展的教育新引擎,助力柳州教育驶入提质增效快车道。这是我市深化教师队伍系统性改革,实施基础教育“内培外引 名师惠柳”计划等举措的生动缩影。

在“优”字上聚力,开放融合育新机。我市持续深化与高校及教育发达地区合作,引入先进理念及优质资源。去年以来,与高校新增合作交流项目35项。近三年,与西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卓越名师名校长720人、培训骨干教师超3.5万人次。

在“新”字上着力,系统重构激活力。创新构建“5323”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以五大培养层级(新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和教育教学名家)为阶梯,三大专业平台(智能研修、室坊研修和校本研修)为支撑,两条能力路径(赛训结合、成果培育)强能力,三方晋升机制(荣誉、职称和干部职务晋升)畅通道,破解教师全生命周期发展难题。

改革赋能,硕果盈枝。近年来,共7人获评自治区教学名师,13人获评自治区特级教师,8人入选自治区第二批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15人入选2024年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深蓝)领航工程。

强化保障,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柳州市教师发展学校挂牌,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大幅扩编;持续优化教育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强化待遇保障、开展减负整治、荣誉展示到位……今年以来,我市推出一揽子惠师举措,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数字化为教育赋能,实现优质资源互联共享。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我市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新型教育帮扶机制,取得成效:五县及柳江区2125名教师开展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14.5万节,惠及学生18万人。全市累计建成教育共同体52个,参与学校172所,实现“以城带县、以强带弱”组团式帮扶。《柳州AI教育共同体 智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教育部信息中心2024年度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

职教因产业而兴,产业因职教而旺。当前,全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6.28%,超出广西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为柳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他们活跃在各个专业领域,不仅深耕课堂,更伴随企业走向世界,为提升柳州职业教育的国际服务面、影响力和感召力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 柳州市教育局 桂JS201103-001
桂ICP备05004853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09号
网站标识码:45020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