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报】三尺讲台筑梦想 四季耕耘育桃李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看柳州4名教师的故事
《柳州日报》(2025年09月10日 第05版)
编者按:
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在我市教师队伍中,有拥有高学历从外地回家乡的“柳子”,有经历军旅淬炼的“兵教师”,有助力特殊儿童成长的“守护者”,还有从生产一线走进职业教育课堂的“双师型”教师……一个个生动的他们,演绎了柳州“杏坛芬芳”的生动故事。
卢幸妮(右)在与学生交流。
卢幸妮:“柳子”回家大有可为
9月9日,窗外大雨如注,柳州高级中学高新校区2023级25班的英语课堂上,学生们全神贯注,教室里只有英语老师卢幸妮讲课的声音以及学生做笔记的沙沙声。
40分钟的英语课下课后,还有一些学生追出教室向她请教。谁能想到,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她,是一名仅有一年教学经历的非师范生。
清华大学本硕,浙江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双博士……卢幸妮有着一份华丽的学历。她说,高学历只是过去,做好一名高中教师才是她的现在及未来。
去年博士毕业后,卢幸妮收到国内一些知名高校抛来的橄榄枝,然而她却选择回到家乡柳州,进入母校柳州高级中学任教。这个选择,不仅是她对于家人的牵挂,更是响应“柳子回家”的号召。
博士为什么要到高中当老师?自去年6月入职以来,不断有人问卢幸妮这个问题,但每次她的回答都是:博士为什么不能到中学当老师?
在卢幸妮看来,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并不难,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教会学生。“无论是读博士还是做科研,都是自我管理。而高中老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面对挑战,有着很强学习能力的卢幸妮,在学校前辈帮助以及上网自学下,很快找到自己的教学节奏,享受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
教学“新手”卢幸妮并不满足于“跟着学”,而是融入自己思考。“高中课堂中可以巧妙融入一些大学知识和学习思维方式,也有助于‘高中-大学’贯通式的人才培养。”
一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让卢幸妮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刚开始学生知道我是博士,会崇拜。但时间久了,真正能吸引学生的一定不是高学历,而是我展现给他们的待人处事的细节、上课的质量和工作态度。”卢幸妮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用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
如今,卢幸妮除负责一线英语教学外,还发挥自己特长,担任学校科研处副主任,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与培养模式开发工作,发掘更多“未来之星”。
全媒体记者 周仟仟
实习生 覃海蕗 报道摄影
刘思妤(左)在授课。
刘思妤:跨行成为“双师型”教师
拥有20余年机械制造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刘思妤,5年前毅然告别熟悉领域,成为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柳州一职校”)的一名教师。如今,这个手握13项国家专利的“技术达人”,已跨行成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用匠心培育出一批批技能人才。
“教书育人”的种子,在许多年前就埋在了刘思妤心底。她的父亲是职校教师、母亲是小学教师,家庭的熏陶让她一直对教育行业充满热忱。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刘思妤迈出了跨界的步伐:从高级工程师到中职教师,从做技术研发到教书育人。
凭借硬核的专业实力,刘思妤主导搭建研发平台,将产业前沿技术搬进课堂。她既教学生机械制图、无人机操控等“真本领”,又注重培养责任心、耐心等“软实力”。为贴合学生学习需求,她研发机械制图模型展示柜、打造校园移动图书馆,还采纳学生意见,让纸上知识变成实践成果——将课堂素材转化为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个软件著作权,另有2项正在实质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此外,她还带领团队跻身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职业教育标准“出海”。
2023年,随着低空经济兴起,刘思妤敏锐地捕捉到行业机遇,在校组建无人机集训队。她培养的2022级学生廖良帝,在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斩获佳绩,还凭借优异表现在大学二年级时就被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提前签约录用。“遇到问题苦恼许久,老师一点就通!”在2024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唐进军眼中,刘思妤是一位妥妥的“全能手”。
今年7月,柳州一职校新开设专业“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设置“接地气、有前景”,报名通道仅开启一天半即招满。她让学生看到了清晰的职业路径,也印证了刘思妤的教学方向。
“把行业里的‘真技术’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凭技能立足社会、幸福生活,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在刘思妤看来,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她也希望继续深耕职教领域,培养出更多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技能人才。
全媒体记者 宁静波 报道摄影
杨顺宝给学生做收腹跳示范。
杨顺宝:“兵教师”育阳光少年
“他是我们暖心的‘宝哥’。”“总是带着笑喊出500下收腹跳的‘狠话’。”9月9日,在市第三中学的操场上,体育老师杨顺宝正精神抖擞地带着学生训练。说到这位“兵教师”,同学们眼里有光,话里带笑。
2013年,杨顺宝高中毕业后选择参军。服役期间,他因表现突出获评为“优秀士兵”。2015年退役后,他重返校园完成学业,并于2019年成为市第三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
军旅生涯把杨顺宝的性格从腼腆磨炼成坚毅从容,他还把军事化融入教育日常。他说,学生就像一群“新兵”,要严格,但不失温度;要规范,却不忘关怀。
每天早上集合,只要看到有学生精神不振,杨顺宝就喊出一声铿锵的“立正”,再让学生进行有力的齐步走,整个队伍瞬间“电量满格”。
他的体育课也很有“兵味”。课前先安排一小段军事训练,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担任班主任期间,他把班级卫生也纳入了“养成计划”,如课本统一靠右摆放,拖地要由前向后、力度均匀。他说:“这些不是约束,是锻炼自律和责任感。”
杨顺宝刚柔并济的带班风格让学生点赞。有学生考试受挫时,他会鼓励:“这点挫折就像部队障碍跑,冲过去就是胜利!”
“学生问得最多的是当兵好不好玩。”每次,杨顺宝都回答:“军旅生活看似枯燥,却很磨炼人。”这些真诚的分享,悄悄在学生心中种下参军报国的种子。
2024年,两名学生决定报名参军前,多次找他“取经”。他耐心分享部队生活,根据他们的性格给出中肯建议。如今,两名学生已融入部队大熔炉,延续着青春与迷彩的故事。
执教5年来,杨顺宝用军人气质感染学生,更带领校队在全市多项体育比赛中荣获佳绩。“学校荣誉墙上的奖杯,有‘宝哥’的功劳。”学生话里满是对他的认可。
采访当天,有学校老师评价他:“杨顺宝不是在带兵,但他带出了一个个自律、阳光、有担当的少年。”
全媒体记者 罗妙
实习生 韦湘瑜 报道摄影
周正兴(右)与学生互动。
周正兴:相信每一颗星星都能发光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过程,老师的殷殷期望正是让云朵飞向远方的那阵暖风。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周正兴,至今在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已任教5年。他对学生的期盼,质朴又动人——学会生活自理,做一名合法公民。
9日早上9时15分,周正兴结束生活数学课。从教室回到办公室,不足100米的距离,凡是周正兴碰到的学生,他总能叫上名字,亲切地打招呼。周正兴脑中有一间无形的档案室,里面清晰记录学校大多数学生的基本信息、性格特点、生活习性等。
周正兴当天课堂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数字5》。如何让孤独症学生加深对数字5的认识?周正兴将数字“5”融入日常生活,通过真实物品建立抽象概念与具象经验的联系,遵循“低起点、小步走”原则。
而他的教学手段不仅限于此。面对孤独症学生,周正兴善用顺口溜教会学生认数、读数、数数,如“1像铅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红旗,5像钩子”,需要循环往复。
在培智教学上,周正兴基于学生计算障碍等认知特点,教会初中段学生使用计算器,通过工具的介入,弥补他们的计算短板,让他们也能掌握10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从而延伸出生活化应用场景,完成简单购物,为今后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奠定基础。
周正兴说,孩子们各有各的模样,有的可以长成参天栋梁,有的是迟迟未开的花朵。特教学校的数学课与普校的数学课有不同,学生们所学习的内容要帮助他们实现基本的日常生活。
“在课堂上,他们能学会什么,我就尽可能想办法教会什么。”1998年出生的周正兴向往且自豪地成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他不仅是守护这些花朵的园丁,也是家长的“贴心人”。遇到家长咨询时,接触到生活困难学生家庭时,周正兴总是负责任、及时细致地予以回应,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每每看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周正兴是开心的,是欣慰的,他将更加坚定地走在特殊教育的路上,相信每一颗星星都能发光。
全媒体记者
韦苏玲 报道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