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共体”专题】广西日报:奔赴教育共富路|柳州“教共体”打造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样本
三江中学曾因教育基础薄弱、优质生源流失而陷入困境。忆往昔,在三江中学从事13年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李吉祥校长感慨地说:“2019年,我校录取的中考考生中,仅有两名考生成绩为A+”。
如今,这所学校实现了华丽转身。2024年高考创下历史最佳成绩,一本上线率比2019年翻了一番。
这一转变,得益于2021年柳州市启动的“教育共同体”(教共体)建设。柳州积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从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培育、教育人才培养四个维度进行探索,通过资源链、制度链、协同链三链耦合,破解城乡教育二元困局。
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针对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提出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优化县域中学布局和师资配备,吸引优秀教师服务乡村学生,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目前,柳州市建成市县高中和区县教育共同体52个,参与学校172所,互派交流教师7100多人次,惠及学生18.7万人。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有学上”,还能“上好学”,实现从教育扶贫迈向教育共富。
因为成绩突出,《广西柳州:“教共体”促城乡教育一体化》入选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师报》推出的2024区域教育十大改革创新案例,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一直是制约教育公平的难题。柳州作为广西基础教育的高地,近年来,除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等优质高中外,所辖各县的学校普遍面临师资流失、教育质量下滑的困境。
柳城中学副校长曾志勇回忆:“曾经,招聘40名新教师,当年就离职38名老教师。最困难时,我们甚至请实习的大四学生代课。”
那时,柳城县每年招聘教师总是“入不敷出”,优秀学生小学毕业后便流向城区学校,县域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为破解困局,2021年9月,柳州市教育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柳州市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率先在广西推行教育共同体改革。通过“以城带县、以强带弱”的帮扶策略,构建市县高中教共体、区县教共体、县域内教共体的“三级教育共同体”,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常态化辐射至乡村和薄弱地区。
政策出台后,柳州快速组建了市县高中教共体。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等优质高中与三江、融水等5县的高中结对,将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经验等输送到县域学校。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柳州市从组织上为教育均衡选好“领头羊”,选派优秀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到县域学校担任校长或副校长,将办学经验和管理智慧“嫁接”到县域学校。
2021年9月,柳州高级中学与柳城中学结成市县高中教共体。柳州高级中学副校长王伟华、唐纯玉先后担任柳城中学校长,以“加强研究,深度融合,实现教共体办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推动学校党建及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升。
“柳州高级中学团队到位后,通过管理共进等模式,与柳城高中携手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柳城高中生源不断增加,教学质量稳中上升,高考连续三年A等生转化一本生比率100%以上。”唐纯玉自豪地说。
如今,柳城中学的惊喜变化,同样发生在三江、融安、融水、鹿寨等县域高中,从“生源质量并不拔尖”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市区高中教共体的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市县高中教共体推进后,区县教共体和县域内教共体也随之组建。其中,城中区、柳南区等城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与“五县一区”结对,将优质教育资源输入县乡学校。
“构建教育帮扶共同体,旨在共同解决教育问题,建立协同共进关系,先进带动薄弱共同发展。”柳南区教育局干部、挂任三江侗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晓健表示,柳南区牵头学校每年选派优秀中层干部到三江联合学校担任副校长,每年派出20多名骨干教师到联合学校支教,同时选派优秀教师组建学科团队推动教共体内教学研一体化建设,支持三江联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去年底,共建校增加到10个,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全县,三江中考A+等级人数首次破百。
“我们是教共体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校长吴谏红表示,结对学校柳州箭盘山小学带来了新课程、新理念,助力教学质量提升。同时,该校作为县域骨干学校,将先进经验带到红水乡、拱洞乡、大年乡等中心小学,通过课例展示、专题讲座等送教活动,持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柳州通过教育共同体建设,以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等模式,全力推动城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为教育公平注入新活力。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一化学公开课的教学难点,柳城中学化学老师覃晓在备课时,得到了柳州高级中学支教老师邱建英的悉心指导。邱建英手把手帮她设计教案、把控课堂节奏。随后,覃晓在公开课上的生动讲解,便可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覃晓感慨道:“邱老师给予的宝贵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如今,覃晓作为邱建英主导的化学“双师制共建班”一员,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活动,通过生成式、定制式、自主式菜单,围绕集体教研主题,借助网络研修、专家引领、课程开发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江中学物理老师张夏也从支教老师处获益良多。
“柳州铁一中的老师们毫无保留地帮助我们提升教学能力。”张夏说,尽管三江中学的教师可从网络上下载资源,但与柳州铁一中老师直接分享的课件、实验视频、习题等实用教学资源相比,网络上的资源还是有不少差距的。线下实用资源让他的课堂更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
三江侗族自治县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夏永德表示,教共体聚焦帮扶合作形式不再单一化,通过“双师共建与集体教研”“特色结对与优质种子”“辐射引领与内生动力”等“三协同”形式,在教学、科研方面实行教研同步、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教共体学校之间教育全方位、多维度深度合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资源共享方面,柳州教共体也在与时俱进。
2024年秋,柳州市第八中学副校长黄晶挂任融水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同时兼任融水民族中学副校长。2025年初,他在苗山教育讲堂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分层赋能》专题讲座,分享最新资源和信息。
“利用网络和大数据,为农村学校免费输送优质资源,弥补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黄晶说。
目前,柳州五县及柳江区2125名教师使用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授课14.5万节,惠及18万名学生。随着教育资源共享的及时跟进,城乡学生不再局限于本校资源,拓宽了视野,接触到更丰富、多元的教育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同时,柳州教共体还在积极探索“走出去”路径。2024年10月,柳南区和三江的教育帮扶模式推广到南宁。
如今,随着教育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柳州通过跨行政隶属关系的纵向联合、横向联动,推动教育组织联建、师资联育、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动、发展联抓,实现城乡教育资源有机融合,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柳州正在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立足城乡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名师“1+N”的同心圆辐射作用,为乡村学校培育“种子”教师,为乡村教育持续“造血”。
按照要求,江川中学和富禄乡中学组成三江第五教育集团,江川中学作为龙头学校,富禄乡中学是共建学校。
“只要是江川中学的公开课,我们富禄乡中学的老师都可以随时听课。”富禄乡中学化学老师银庭龙说。为了提升教学水平,他多次到江川中学听取名师工作室的课程。特别是江川中学与柳州市壶西实验中学结成教共体后,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惠及江川学子,也辐射到富禄乡中学的师生。
银庭龙对教学知识的渴求,正是县域年轻教师的缩影。
江川中学校长廖校华介绍,该校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配套的义务教育寄宿制初中,学生大多来自大山深处,教师平均年龄仅31岁,教学经验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幸运的是,柳州市壶西实验中学派来的骨干教师教学能力突出,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要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优质均衡。”柳州市教科所所长张献军说,师徒结对精准帮扶、名师工作室辐射增效、教研共同体提升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三大模式。其中,柳州市55个名师工作室已全部开展结对共建和业务交流,累计培训教师3500人次。
为进一步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柳州“打造一流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持,2024年11月,柳州市教育局印发了《柳州市基础教育‘内培外引名师惠’计划》。预计到2027年,柳州将培育50名左右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家型高层次人才,培养360名卓越校长和教师。
得益于教共体建设,柳州通过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突破了青年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发展瓶颈,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也得到有效提升。2024年,柳州基础教育通过正高级职称评审教师达77人,累计通过23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超过20%,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全区领先。
“柳州将进一步聚集教育资源配置和县中振兴,扩大教育共同体建设范围。”柳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旭阳介绍。未来,柳州将与东部教育发达地区建立教育共同体,鼓励县区在人才引进、班级托管、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推进普通高中与优质高校合作项目。计划到2027年,柳州各县区分别建成“区县教共体”不少于15个,各县“县域内教共体或集团化办学”学校覆盖面达100%。
柳州的教育共同体改革,正用教育的温度与力量,为每一个孩子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