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教共体”激活县域高中“一池春水” ——柳州市以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县中提质振兴综述
顶层设计“共发展”、资源配置“共分享”、教师队伍“共培育”、教学研究“共推进”、育人内涵“共养成”,柳州市以一场“教育共同体”改革破题,通过持续“输血”与高效“造血”双轮驱动,走出一条县中提质振兴的创新之路。10月14日,在甘肃兰州召开的全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现场推进会上,柳州市作经验交流发言,得到教育部主要领导高度肯定。
在柳州高中教育版图上,11所县域高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学校数量占全市42.3%,在校生3.54万人占38.35%。然而,曾几何时,随着城镇化浪潮席卷,这些县中普遍陷入“教育资源失衡、生源质量下降、教师流失率高”的三重困境。
城乡教育鸿沟如何填补?教育公平怎样实现?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关乎人才培育和县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十四五”以来,柳州市率先开展“教育共同体”改革,大力实施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2021年,柳州在广西率先亮剑——市教育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柳州市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从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培育、教育人才培养四个维度,构建起“以城带县、以强带弱”的组团式帮扶新格局。
2023年,改革再深化!市教育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柳州市“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县中与市直高中协调发展机制。
一招妙棋,满盘皆活。柳州市以“全市一盘棋”思维推进高中“三新”改革,搭建市域高中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将县中纳入全市培训范畴。同时,严格落实“属地招生”、“公民同招”规定,拧紧生源“总开关”,有效遏制了县中生源流失,为县中振兴注入了强心剂。


编制资源如何盘活?柳州创新推出“市招县用”编制管理改革——由市委编办统筹县域编制,划转县中部分教师编制到市直结对学校,结对学校每年派出等额优秀青年教师到县中工作1-3年。
政策出台后,柳州快速组建了市县高中教共体。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等优质高中与柳城、三江等5县的高中结对,将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经验等输送到县域学校。
目前,柳城、三江两县试点已划转编制20名,累计派出支教教师82名。这种“编制随人走,人带资源来”的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如活水般流动起来。
办学条件改善同样蹄疾步稳。2021-2025年,柳州投入9.7亿元支持融安县第二中学新校区、融水县民族高中北校区等项目建设,县中办学条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升级。


“邱老师给予的宝贵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柳城中学化学老师覃晓感慨道。
她在准备一堂高一化学公开课时遇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难点,得到了柳州高级中学支教老师邱建英的悉心指导。邱建英手把手帮她设计教案、把控课堂节奏。随后,覃晓在公开课上的生动讲解,让学生直观理解了抽象概念。
2021年9月,柳州高级中学与柳城中学结成市县高中教共体。柳州高级中学副校长王伟华、唐纯玉先后担任柳城中学校长,以“加强研究,深度融合,实现教共体办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升。

“柳州高级中学团队到位后,通过管理共进等模式,与柳城高中携手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柳城高中生源不断增加,教学质量稳中上升,高考连续三年A等生转化一本生比率100%以上。”唐纯玉自豪地说。
柳州创新“组团帮扶”模式,实现从“单干”到全学段、全学科“抱团”转变,从单一评价到捆绑考核“跨学校”联评。目前已建成市县高中教共体5个,做到县县全覆盖,累计选派10名校长、250名骨干教师帮扶县中,惠及8.2万名学生。
成果令人振奋:县属高中实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零”的突破,2020年以来,县域高中特控率、本科上线率均提升近5个百分点,三江中学特控上线人数翻6倍。
在“输血”的同时,柳州更注重“造血”。创新实施“5323”教师培养策略,用教学成果评比激励教师转型,用“三年一聘”周期式管理激发动力。从2023年起,每年投入400万元与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合作实施校长、教师培养工程,重点保障县中入选比例,打造“带不走”的骨干队伍。
数据见证变化:2015年五县教师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市均值20个百分点以上,2024年已缩至10%以内。乡村专任教师中副高级职称占比增长2.27倍,2024年全市通过基础教育正高级职称评审教师达77人,累计233人。
今年8月25日,柳州铁一中学支教老师开始奔赴三江中学开展新学年的教育帮扶工作。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校现已启用新老两个校区协同办学,生源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对师资力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三江中学校长李吉祥表示,教育共同体这一举措,吸引了不少生源回流。县中的学生,现在能和市里的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三江中学校园活动
自2021年,柳州铁一中学与三江中学签订“乡村振兴 教育共建”协议,携手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教学软件资源、教学硬件资源、优质教学课例等资源同步共享。
柳州市县结对学校创新创办“双师制共建班”,实行双班主任制、双科任老师制和双备课组长制,采取教师“1+N”结对,定期开展送教、远程教学指导,实现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资源等同步共享。
教研共同体建设同样风生水起——分批次组建50个教研共同体,建设学科教研基地、教研员领航工作室、教研示范校,常态化开展送教下乡、教学视导等活动,实现市县高中教研同步、资源共享。
2021年以来,柳州11所县中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获奖119人,立项课题180项,发表论文376篇。柳州市第二中学帮扶鹿寨中学的教育共同体建设经验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鹿寨中学更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基地学校。

在“三新”改革引领下,柳州深化56个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搭建“校长论坛”“名师讲堂”等平台,全面推进高中“因校制宜”实施选课走班,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自主发展。柳州已成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自治区示范区,6所学校获评自治区示范校。
针对高中办学同质化问题,柳州坚持普通高中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战略。目前,有5所县中获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示范性高中县县全覆盖;6所县中获评自治区星级特色普通高中,自治区示范、特色普通高中占比达县中总数的81.82%,高于全区40个百分点。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柳州县域高中正在经历一场美丽蝶变。教育共同体的创新实践,不仅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更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教育动能。
在这片教育创新的热土上,县中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更多的县域学子将通过优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人生梦想。柳州的教育共同体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3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