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深化“三链”构建“教育共同体”助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柳州市率先开展“教育共同体”改革,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乡村和薄弱地区常态化,积极探索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培育、教育人才培养四个维度,通过资源链、制度链、协同链三链耦合,实现“以城带县、以强带弱”组团式帮扶,构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助力“教育共富”全市发展。
聚焦支教时效短、成效慢的问题,柳州市教育共同体通过统筹资源配置,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政策供给,健全城乡教育互融共通机制。一是“合作主体”提升,破解合作时效短暂问题。合作主体由学校提升为县区教育部门,从简单的指导角色转变为服务者参与共建,共建双方互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开展1—2年的入驻交流锻炼。县区教育局互派管理干部24人,全面覆盖本市所有县区。二是“人工智能”提质,打破教育共享时空壁垒。柳州市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型教育帮扶机制。五县及柳江区2125名教师使用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上课14.5万节,18万名学生受益。三是“市招县用”提效,破解师资力量“县中塌陷”难题。在柳城县开展“市招县用”补充人才试点工作,即县里从事业编制总量内拿出少量教师编制上划到市里,由市委编办分配给市属中学使用。同时,市属中学每年派出相等额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县中工作,工作期1—3年。
柳州高级中学帮扶柳城中学 柳州铁一中学帮扶三江中学
聚焦帮扶合作形式单一化问题,通过建立多方式联管联教、联研联评制度,加大优质教育后备资源供给,实现城乡教育资源有机交叉与融合。一是开展从单一互动到全向多维“跨空间”协作。开展教共体合作以前,教师帮扶主要通过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开展,帮扶形式较为单一。经过近年来的探索,柳州市教共体发展形成“组织共管、管理共通、制度共建、课程共研、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的“六共”机制,大力推动城乡教师质量提升。柳州市五县346所乡村学校,“十三五”期间正高级教师仅有1名,开展教共体建设后,增长至9名。二是实现从“单干”模式到全学段、全学科“抱团”模式。牵头学校每年“组团式”选派一批中层以上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到联合学校开展日常管理和人才培养,联合学校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牵头学校开展锻炼培养,有效充实联合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力量。共选派50名领导干部到联合学校挂职副校长,支教轮岗累计选派2347人,培训基层教师5458人,培养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65人。三是实现从单一评价到捆绑考核“跨学校”联评。建立完善有效的捆绑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全方位、精准化、协同式联动考核,充实城乡教育优质资源后备力量。
聚焦帮扶合作形式单一化问题,柳州市教共体通过“三协同”形式,实现教共体学校之间教育全方位、多维度深度合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协同“集体教研”与“双师共建”并举。共建双方教师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围绕集体教研主题,借助网络研修、专家引领、课程开发等方式,提升教师授课育人能力和集体教研活动质量。同时,开设创办“双师制共建班”,实行双班主任制、双科任老师制和双备课组长制,优化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环节。二是协同“特色结对”与“优质种子”并行。采取“1+N”的教师结对模式,定期送教、线上示范教学、远程教学指导等方式开展结对活动。同时,在每学年末对教师结队活动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为培养造就更多“大先生”、“带头雁”遴选“优质种子”。三是协同“辐射引领”与“内生动力”并重。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采取名师引领、以一带众、以点带面的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结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全市市级55个名师工作室已全部开展结对共建和业务交流,合计培训教师3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