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这所学校何以奏响“同心曲”——从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实践

来源: 柳州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 2025-11-03 17:39    |  作者: 柳州市教育局

14个民族、168个教学班、近万名学子……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这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一幅“美美与共”的生动画卷。这里,涌现全国优秀教师杨文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杨全等优秀园丁,走出大批成绩优异的莘莘学子,也诞生众多远赴海外的学生画作。其秘诀,正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奏响民族教育的动人“同心曲”。



制度铸魂:构建融合教育的四梁八柱


该校的突破,始于对民族地区教育特点的深刻把握。面对多民族学生共融共育的时代课题,该校搭建起完整的制度框架:创新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10项制度,覆盖思政教育、活动开展、帮扶机制等关键环节。通过“校本培育+跨区联动”的教师发展双轨模式,学校既夯实“师徒结对”的内生动力,又借助柳州、湛江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外部赋能。这套制度体系让“混班学习、混宿互助、混餐交流”从理念走向常态,为各族师生构建深度融合的育人环境。



文化润心:打造多维一体的育人校园


该校创新构建“民族团结+实践教育”育人体系,通过“一室一廊一馆一坊一基地”立体化宣教矩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触。民族团结文化长廊成为日常浸润的空间,侗绣坊、三江农民画育苗基地变身创意工坊。在这里,侗族大歌的悠扬与书法课的沉静相得益彰,农民画的绚丽与科技探究相映成趣。学生作品远赴法国、日本参展,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有力彰显文化赋能的教育价值。该校还将多耶集体舞、芦笙演奏等非遗技艺有机融入课程,使文化传承成为凝聚各族学生的精神纽带。



实践赋能:搭建知行合一的成长阶梯


该校以“校社联动”拓展育人边界,充分整合国家移民管理局、粤桂协作等资源,构建“课程浸润+实践赋能+成果转化”的育人闭环。学校依托三江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设非遗技艺公益班,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推动跨校学生共同成长;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南北文化研学,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三江的少年在互动中增进理解。近年来,300余名学生在各级赛事中斩获佳绩,中考成绩持续领先,实现文化素养与学业成绩的双重丰收。



美美与共:绘就同心共进的育人图景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该校正致力实现从特色创建到范式创新的升级。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民族文化课程体系,推动侗族刺绣、三江农民画等特色内容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族教育模式。要优化教师发展与资源整合机制,促进跨区域合作从单向帮扶迈向共建共享。要持续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让民族团结的“同心曲”从校园传唱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从县民族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生动诠释:这所以制度为基、文化为韵、实践为径的学校,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校园范本”,更以其创新实践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江这所学校何以奏响“同心曲”——从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实践
来源: 柳州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 2025-11-03 17:39    |  作者: 柳州市教育局

14个民族、168个教学班、近万名学子……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这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一幅“美美与共”的生动画卷。这里,涌现全国优秀教师杨文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杨全等优秀园丁,走出大批成绩优异的莘莘学子,也诞生众多远赴海外的学生画作。其秘诀,正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奏响民族教育的动人“同心曲”。



制度铸魂:构建融合教育的四梁八柱


该校的突破,始于对民族地区教育特点的深刻把握。面对多民族学生共融共育的时代课题,该校搭建起完整的制度框架:创新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10项制度,覆盖思政教育、活动开展、帮扶机制等关键环节。通过“校本培育+跨区联动”的教师发展双轨模式,学校既夯实“师徒结对”的内生动力,又借助柳州、湛江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外部赋能。这套制度体系让“混班学习、混宿互助、混餐交流”从理念走向常态,为各族师生构建深度融合的育人环境。



文化润心:打造多维一体的育人校园


该校创新构建“民族团结+实践教育”育人体系,通过“一室一廊一馆一坊一基地”立体化宣教矩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触。民族团结文化长廊成为日常浸润的空间,侗绣坊、三江农民画育苗基地变身创意工坊。在这里,侗族大歌的悠扬与书法课的沉静相得益彰,农民画的绚丽与科技探究相映成趣。学生作品远赴法国、日本参展,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有力彰显文化赋能的教育价值。该校还将多耶集体舞、芦笙演奏等非遗技艺有机融入课程,使文化传承成为凝聚各族学生的精神纽带。



实践赋能:搭建知行合一的成长阶梯


该校以“校社联动”拓展育人边界,充分整合国家移民管理局、粤桂协作等资源,构建“课程浸润+实践赋能+成果转化”的育人闭环。学校依托三江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设非遗技艺公益班,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推动跨校学生共同成长;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南北文化研学,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三江的少年在互动中增进理解。近年来,300余名学生在各级赛事中斩获佳绩,中考成绩持续领先,实现文化素养与学业成绩的双重丰收。



美美与共:绘就同心共进的育人图景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该校正致力实现从特色创建到范式创新的升级。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民族文化课程体系,推动侗族刺绣、三江农民画等特色内容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族教育模式。要优化教师发展与资源整合机制,促进跨区域合作从单向帮扶迈向共建共享。要持续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让民族团结的“同心曲”从校园传唱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从县民族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生动诠释:这所以制度为基、文化为韵、实践为径的学校,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校园范本”,更以其创新实践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版权所有 柳州市教育局 桂JS201103-001
桂ICP备05004853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09号
网站标识码:45020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