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4502000076035000/2025-08389
效力状态:
发文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成文日期:
2025年03月04日
标  题:
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壮美广西〉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发文字号:
桂教规范〔2025〕3号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04日
文件下载:
下载
相关解读:
图解政策  音视频解读 

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壮美广西〉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   发布日期: 2025-03-04 18:55    |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壮美广西》指导纲要(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加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把好中小学地方课程建设方向,增强地方课程育人实效,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2023年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总纲

(一)课程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壮美广西》(以下简称《壮美广西》课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生活和实践体验为基础,密切连接国家课程,体现广西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地方课程。本课程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挖掘广西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构建主题式、探究式学生学习和发展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理念

1.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挖掘特色教育资源,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突出素养导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素养提升为导向,统筹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广西自然风貌、人文历史、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培育学生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3.强化实践育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实践体验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强本领。

4.注重协同育人。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家校社各司其责、各展优势,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5.促进综合发展。坚持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线索,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学习基础、社会生活经验开展综合学习。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学习内容与育人价值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着力在课程育人的整体视野中构建跨学科综合学习和发展体系。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方课程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让学生感受广西的发展成就,激发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愿望,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立志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挖掘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使学生牢固树立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奋斗精神。通过学习广西革命历史、发展历程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成长与家乡发展、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个人梦想和家乡繁荣、国家富强不懈努力。

4.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地方资源开展地方课程学习,积极运用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开展主题学习、融合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二)分目标

1.小学阶段课程目标。

(1)初步认识广西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直观图表和实景图片,使学生初步认识广西典型的自然风貌和特色自然资源。通过参与简单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培养学生关注、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初步了解广西的人文历史。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广西古代历史的发展,学习广西近现代历史中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中国历史,激发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广西地方多元文化、传统习俗和社会生活,认识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解。

(4)感悟广西时代发展新面貌。通过图表、数据和研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广西在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认识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5)培养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通过参与地方自然资源保护、文化活动和社区服务实践,体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初中阶段课程目标。

(1)全面认识广西的自然地理。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广西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分布,认识广西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特点,关注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2)深入了解广西的人文历史。通过史料研习和实地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广西古代历史的发展,体验和感悟近现代广西历史名人的奋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刻理解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中国历史,厚植家国情怀。

(3)深刻认识广西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互动活动和案例研究,使学生深刻认识广西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深刻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初步具有文化感受力和社会洞察力。

(4)深入了解广西时代发展新面貌。通过调查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广西在大通道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生保障、合作开发等方面的成果,认识家乡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深刻理解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培养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

(5)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通过深度参与地方自然资源保护、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综合性活动,增强学生对家乡自然、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家乡建设者和文化传承者,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主题与内容

(一)课程主题

《壮美广西》课程由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时代新篇四大板块构成。板块内容以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挖掘广西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加强与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团队活动及研学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和专题教育的衔接,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递进、纵横衔接的课程内容体系。各年级主题内容如下。

年级

自然地理

人文历史

社会生活

时代新篇

三年级上学期

秀甲天下

名胜古迹

和谐家园

-

三年级下学期

滨海胜景

古村古镇

节庆习俗

-

四年级上学期

丰饶物产

历史风云

特色美食

希望田野

四年级下学期

地质探幽

名人足迹

民间竞技

绿色交通

五年级上学期

名山胜迹

红色故事

多彩服饰

工业明珠

五年级下学期

水域风光

红色人物

传统建筑

口岸新貌

六年级上学期

蓝色海域

红色文物

民间工艺

绿色能源

六年级下学期

矿产宝藏

红色丰碑

民间艺术

绿色生态

七年级上学期

广袤八桂

古代治理

社会风尚

丝路新篇

七年级下学期

自然宝藏

近代抗争

文教体育

合作新篇

八年级上学期

优势资源

烽火岁月

卫生健康

富民新篇

八年级下学期

家乡新貌

探索前进

科技之光

壮美时代

(二)课程内容

1.三年级上学期。

(1)秀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德天瀑布、乐业天坑、通灵大峡谷等广西风景名胜,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和推广家乡的自然美景,学习地理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名胜古迹。通过花山岩画、千年灵渠、合浦汉墓、靖江王府等广西名胜古迹,了解广西悠久历史及古代广西社会文化发展成就,感受家乡人民的卓越智慧和无穷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和谐家园。了解生活在八桂大地上的12个世居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经历。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团结友爱的感人故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三年级下学期。

(1)滨海胜景。通过探索北海银滩、钦州三娘湾及防城港海岸等海域风光,了解北部湾海域的区位优势、自然美景与丰富资源,感受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深化对海洋资源的认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提升学生对自然与文化的鉴赏力。

(2)古村古镇。探索贺州黄姚、阳朔兴坪、贵港大安及三江程阳八寨等古村古镇,了解广西村镇发展与民俗风情。通过对身边古村古镇的探寻,拓展学生对广西古村古镇历史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3)节庆习俗。了解广西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包括三月三歌圩、哈节、盘王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体验各族人民习俗与文化的魅力。通过对铜鼓文化等民族文化探索,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3.四年级上学期。

(1)丰饶物产。通过容县沙田柚、百色芒果、恭城月柿等特色水果,巴马香猪、北部湾海鸭蛋、梧州六堡茶、防城港金花茶等名优农产品,了解家乡的丰饶物产,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感受这片神奇土地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历史风云。了解瓦氏夫人抗倭斗争和刘永福援越抗法、抗日保台的英雄故事,以及教育家雷沛鸿发展广西教育事业的感人故事,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从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特色美食。了解五色糯米饭、柳州螺蛳粉、南宁“酸嘢”、梧州纸包鸡、荔浦芋扣肉等广西特色美食,感受广西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品味和推介地方特色美食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4)希望田野。了解水稻、甘蔗的种植及蔗糖、桑蚕产业的发展,知晓广西悠久的稻作文化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生活体验和劳动实践,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美好品格。

4.四年级下学期。

(1)地质探幽。通过探索巴马水晶宫、桂林芦笛岩、扶绥恐龙化石遗迹等广西独特的地质地貌奇观,掌握初步的地质学知识。考察家乡附近的地质奇观,感悟自然力量的宏伟与地质变化的神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2)名人足迹。了解柳宗元泽惠柳州、徐霞客游历广西、欧阳予倩改革桂剧等故事,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探寻身边的名人足迹,培养人文素养,传承精神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3)民间竞技。了解和体验广西端午赛龙舟、抛绣球、抢花炮等民间竞技活动,感受各世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亲身体验抛绣球等民间竞技实践活动,深入体会民族体育的蓬勃活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4)绿色交通。通过学习广西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等发展历程,了解广西交通发展成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通过假期出行的设计与实践,强化交通安全意识,树立绿色出行理念,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5.五年级上学期。

(1)名山胜迹。领略桂林猫儿山、桂平西山等名山胜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了解广西丰富的自然资源。组织开展实地考察、设计制作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广西大好河山,宣传和保护家乡山地资源,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2)红色故事。讲述列宁岩、拉号岩、马山革命大本营等革命故事,学习先烈英雄事迹,感悟先辈革命精神。通过参观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征文、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交流所见、所闻、所感,厚植爱国情怀。

(3)多彩服饰。了解壮族“三层楼”、苗族“百鸟衣”、瑶族“老虎爪”等民族服饰中的典型元素,探讨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尊重意识和欣赏能力。通过参观、交流、小组合作探究,体验广西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4)工业明珠。从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冶金工业三个方面深入了解广西工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学习工匠事迹,理解工匠精神。通过制作器具、改进设施等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学生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与责任感。

6.五年级下学期。

(1)水域风光。领略西江、红水河等江河风貌,体会南宁大龙湖、桂林两江四湖等湖泊之美,感受澄碧湖、万峰湖等水利风景。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观察家乡的河流湖泊,争做河湖“小卫士”,守护广西的绿水青山。

(2)红色人物。学习革命英雄韦拔群、传奇虎将李明瑞、“断肠英雄”陈树湘、革命先锋钱兴等人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先辈对信仰的坚守和不懈追求。在班级、学校、社区、网络等场所开展红色人物事迹宣讲活动,主动学习红色人物,弘扬革命精神。

(3)传统建筑。了解干栏式民居、鼓楼、骑楼等广西民族建筑的构造特点、建筑工艺及用途,感受广西各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高超技艺。选择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进行实地参观,形成积极保护民间建筑、传承民间建筑文化的意识。

(4)口岸新貌。了解凭祥友谊关、东兴口岸、龙邦口岸等口岸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认识口岸对边境贸易的促进作用和对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体会口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潜力与前景。通过实践活动,做中外交流的践行者,当中外友谊的小使者。

7.六年级上学期。

(1)蓝色海域。了解以红树林、厚藤、海草等为代表的广西海岸植被的特性及其生态作用,认识广西滩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搜集海洋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和海洋文化历史资料,完成拓展实践任务,提升学生爱护海洋的责任意识。

(2)红色文物。以《右江日报》、邓小平使用过的马鞭、红军长征过桂北留下的红旗等红色文物,使学生深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军民鱼水情谊。开展“红色文物背后故事”主题班队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3)民间工艺。了解织锦、坭兴陶、贝雕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体验民间工艺的文化传承,感受广西传统手工艺人的勤劳与智慧,感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4)绿色能源。了解广西水力资源,知晓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及取得的成果,认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广西的广泛应用。通过资料搜集、调查研究、绘制思维导图,设计绿色能源展览,感受绿色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创新精神。

8.六年级下学期。

(1)矿产宝藏。了解锡矿石、铝土矿石、锰矿石等广西主要矿产资源,学习石墨、石膏、汞等广西主产矿物的用途,认识铝都平果市、煤都合山市、锡都南丹县等地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利用小型矿石制作一些简单的饰品,培养学生保护矿产资源的自觉意识。

(2)红色丰碑。了解百色起义纪念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塔、陈光烈士纪念塔等场馆及其陈列文物,学习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选择广西区内红色纪念场馆开展研学活动,自觉传承红色信仰、赓续红色精神。

(3)民间艺术。体会壮族三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侗族大歌等民歌文化的绚烂多姿,感受广西铜鼓、壮族天琴、京族独弦琴等民族乐器的无穷魅力,领略广西文场、邕剧、桂林渔鼓等广西戏剧曲艺的独特风采。开展“民间艺术大舞台”表演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广西民间艺术。

(4)绿色生态。了解国家退耕还林、光伏发电、石漠治理等措施在广西农村实施及取得的成效,认识广西生态治水、低碳排放、循环经济等城市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学习广西湿地公园、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建设的成果。开展家乡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强化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主人翁意识。

9.七年级上学期。

(1)广袤八桂。了解广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以及14个设区市的地理特色和文化背景,知晓区域发展现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通过调研家乡气候等活动,收集资料并分享,深化学生对广西自然环境和人地协调发展的认识。

(2)古代治理。了解郡县制、羁縻制度、土司制度等古代广西治理模式,认识中原王朝结合国家制度与地方特色对广西进行的有效治理,促进了边疆开发和区域发展。通过实地探究古代郡县遗址等活动,探讨古代治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

(3)社会风尚。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基层治理和文明实践等方面,了解广西健康文明、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认识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推动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生动实践。通过设计宣传标语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丝路新篇。了解广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向海经济以及内河航运、出海通道建设的情况,感受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和海洋经济方面的成就,认识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绘制地图等方式,了解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联系。

10.七年级下学期。

(1)自然宝藏。通过广西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充沛的水能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多样化的矿产资源等,了解丰富多样的广西自然资源,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广西各类资源的特点、分布和开发情况,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广西的重要意义。通过参与环保活动、提出保护建议和实践绿色生活方式,亲身体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家园的热情。

(2)近代抗争。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搜集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广西人民抗击法国侵略、中国同盟会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发动的三次反清武装起义、广西人民推翻旧桂系军阀统治等具体历史事件,深刻认识广西人民在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文教体育。通过广西戏剧书画佳作、八桂教育新蓝图以及广西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大进步,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文化、教育、体育各方面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通过阅读分享广西作家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对广西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4)合作新篇。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共建“一带一路”等,了解中国与东盟国家从相知走向相亲的生动历程,感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成效,认识广西优化开放发展布局,感受广西开放的蓬勃朝气。通过新闻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11.八年级上学期。

(1)优势资源。认识广西特产茉莉花、八角、南珠以及东兰、巴马、凤山为代表的宜居康寿好福地,了解八桂大地的丰富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了解家乡名优特产,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品牌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2)烽火岁月。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的建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广西军民抗击日寇和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等史实,学习广西人民在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中所展现出的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抗争精神。通过查阅文献、开展访谈、走访博物馆和纪念场馆等形式,结合广西行政区划图,手绘红色广西地图,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卫生健康。通过健康广西行动,了解广西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通过问卷调查、设计健康步道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人的健康意识与健身方式,培养学生积极改造社会的创新实践能力。

(4)富民新篇。了解广西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取得的成就,知晓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深刻理解扶贫工作的艰辛与伟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通过走访群众、查找资料等方式,调研家乡的发展情况,思考振兴家乡的好办法,为建设美丽家乡做贡献。

12.八年级下学期。

(1)家乡新貌。了解广西对废弃矿区、荒秃石漠、黑臭水体、废弃桑枝的治理和利用,感受广西在环境治理、变废为宝、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的成绩,体会家乡新貌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高度统一。参与“绿色创想”主题环保实践活动,分享变废为宝的经验和体会,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探索前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广西人民当家作主、成立自治区、开展交通基础建设、上海支援广西工业发展和广西三线建设的史实,知晓广西在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了解新时代广西服务国家新战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生动实践。探寻广西三线建设足迹,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

(3)科技之光。了解黄大年、黄令仪、金展鹏、高伯龙、党鸿辛等科学家的事迹,学习广西在水牛克隆、三维石墨烯和高端铝合金等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知晓广西智慧服务体系和创新中心等智能化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通过实地参观身边的企业或走访身边的科技工作者,了解家乡科技的进步,感悟科技发展创造美好生活。

(4)壮美时代。了解广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共建共享“五个家园”,围绕“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建设壮美广西的生动实践,学习黄文秀、莫振高、梁小霞、杨科璋等时代先锋楷模的事迹,汇聚壮美广西建设的磅礴力量。通过走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并撰写研究报告,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教学建议

1.规范开设《壮美广西》课程。本课程在三至八年级规范开设,每周安排1个课时,可与综合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班团队活动、校本课程等有机结合,实现协同育人。

2.充分利用广西地方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广西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地方特色资源,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性、体验性和选择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感受。

3.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的学习特征,科学规划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层次和难度,采用螺旋式递进方式,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4.提升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不同学习领域和学科之间的整合,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入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设计富有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评价建议

1.明确评价目的与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广西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的了解与体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纸笔测试、口头表达、实际操作、社会实践等多种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成长,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全面反映课程实施效果。

3.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教师观察和家长反馈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到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充分发挥课程实施在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材编写建议

1.遵循课程指导纲要。教材编写应严格依据本课程指导纲要,准确、完整地体现指导纲要中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确保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2.协调课程间的关系。在编写教材时,要妥善处理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内容重复,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3.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内容编排螺旋式上升。教材呈现方式应适应不同学段学生阅读水平、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4.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广西实际情况,选择贴近本地生产生活素材,确保教材内容既反映广西特色,又满足城乡学生不同需求,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五、课程管理与保障

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壮美广西》课程实施,切实加强整体规划、保障和管理,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为学校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研学基地、劳动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各种教育资源提供支持保障。教研部门要设置专兼职教研员,积极开展《壮美广西》课程教学研究的指导与培训,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课程整体实施水平。学校要将《壮美广西》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安排专职教师或整合相关学科师资力量开展课程教学,加强课时、师资、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和保障。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和专兼职研究人员持续深入开展课程研究和实践探索。



国家和自治区政策
索  引  号:
114502000076035000/2025-08389
效力状态:
发文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成文日期:
2025年03月04日
标  题:
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壮美广西〉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发文字号:
桂教规范〔2025〕3号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04日
文件下载:
下载
相关解读:
图解政策  音视频解读 
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壮美广西〉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   发布日期: 2025-03-04 18:55    |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壮美广西》指导纲要(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加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把好中小学地方课程建设方向,增强地方课程育人实效,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2023年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总纲

(一)课程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壮美广西》(以下简称《壮美广西》课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生活和实践体验为基础,密切连接国家课程,体现广西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地方课程。本课程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挖掘广西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构建主题式、探究式学生学习和发展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理念

1.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挖掘特色教育资源,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突出素养导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素养提升为导向,统筹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广西自然风貌、人文历史、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培育学生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3.强化实践育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实践体验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强本领。

4.注重协同育人。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家校社各司其责、各展优势,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5.促进综合发展。坚持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线索,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学习基础、社会生活经验开展综合学习。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学习内容与育人价值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着力在课程育人的整体视野中构建跨学科综合学习和发展体系。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方课程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让学生感受广西的发展成就,激发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愿望,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立志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挖掘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使学生牢固树立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奋斗精神。通过学习广西革命历史、发展历程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成长与家乡发展、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个人梦想和家乡繁荣、国家富强不懈努力。

4.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地方资源开展地方课程学习,积极运用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开展主题学习、融合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二)分目标

1.小学阶段课程目标。

(1)初步认识广西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直观图表和实景图片,使学生初步认识广西典型的自然风貌和特色自然资源。通过参与简单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培养学生关注、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初步了解广西的人文历史。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广西古代历史的发展,学习广西近现代历史中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中国历史,激发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广西地方多元文化、传统习俗和社会生活,认识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解。

(4)感悟广西时代发展新面貌。通过图表、数据和研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广西在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认识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5)培养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通过参与地方自然资源保护、文化活动和社区服务实践,体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初中阶段课程目标。

(1)全面认识广西的自然地理。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广西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分布,认识广西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特点,关注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2)深入了解广西的人文历史。通过史料研习和实地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广西古代历史的发展,体验和感悟近现代广西历史名人的奋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刻理解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中国历史,厚植家国情怀。

(3)深刻认识广西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互动活动和案例研究,使学生深刻认识广西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深刻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初步具有文化感受力和社会洞察力。

(4)深入了解广西时代发展新面貌。通过调查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广西在大通道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生保障、合作开发等方面的成果,认识家乡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深刻理解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培养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

(5)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通过深度参与地方自然资源保护、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综合性活动,增强学生对家乡自然、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家乡建设者和文化传承者,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主题与内容

(一)课程主题

《壮美广西》课程由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时代新篇四大板块构成。板块内容以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挖掘广西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加强与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团队活动及研学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和专题教育的衔接,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递进、纵横衔接的课程内容体系。各年级主题内容如下。

年级

自然地理

人文历史

社会生活

时代新篇

三年级上学期

秀甲天下

名胜古迹

和谐家园

-

三年级下学期

滨海胜景

古村古镇

节庆习俗

-

四年级上学期

丰饶物产

历史风云

特色美食

希望田野

四年级下学期

地质探幽

名人足迹

民间竞技

绿色交通

五年级上学期

名山胜迹

红色故事

多彩服饰

工业明珠

五年级下学期

水域风光

红色人物

传统建筑

口岸新貌

六年级上学期

蓝色海域

红色文物

民间工艺

绿色能源

六年级下学期

矿产宝藏

红色丰碑

民间艺术

绿色生态

七年级上学期

广袤八桂

古代治理

社会风尚

丝路新篇

七年级下学期

自然宝藏

近代抗争

文教体育

合作新篇

八年级上学期

优势资源

烽火岁月

卫生健康

富民新篇

八年级下学期

家乡新貌

探索前进

科技之光

壮美时代

(二)课程内容

1.三年级上学期。

(1)秀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德天瀑布、乐业天坑、通灵大峡谷等广西风景名胜,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和推广家乡的自然美景,学习地理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名胜古迹。通过花山岩画、千年灵渠、合浦汉墓、靖江王府等广西名胜古迹,了解广西悠久历史及古代广西社会文化发展成就,感受家乡人民的卓越智慧和无穷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和谐家园。了解生活在八桂大地上的12个世居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经历。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团结友爱的感人故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三年级下学期。

(1)滨海胜景。通过探索北海银滩、钦州三娘湾及防城港海岸等海域风光,了解北部湾海域的区位优势、自然美景与丰富资源,感受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深化对海洋资源的认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提升学生对自然与文化的鉴赏力。

(2)古村古镇。探索贺州黄姚、阳朔兴坪、贵港大安及三江程阳八寨等古村古镇,了解广西村镇发展与民俗风情。通过对身边古村古镇的探寻,拓展学生对广西古村古镇历史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3)节庆习俗。了解广西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包括三月三歌圩、哈节、盘王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体验各族人民习俗与文化的魅力。通过对铜鼓文化等民族文化探索,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3.四年级上学期。

(1)丰饶物产。通过容县沙田柚、百色芒果、恭城月柿等特色水果,巴马香猪、北部湾海鸭蛋、梧州六堡茶、防城港金花茶等名优农产品,了解家乡的丰饶物产,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感受这片神奇土地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历史风云。了解瓦氏夫人抗倭斗争和刘永福援越抗法、抗日保台的英雄故事,以及教育家雷沛鸿发展广西教育事业的感人故事,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从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特色美食。了解五色糯米饭、柳州螺蛳粉、南宁“酸嘢”、梧州纸包鸡、荔浦芋扣肉等广西特色美食,感受广西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品味和推介地方特色美食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4)希望田野。了解水稻、甘蔗的种植及蔗糖、桑蚕产业的发展,知晓广西悠久的稻作文化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生活体验和劳动实践,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美好品格。

4.四年级下学期。

(1)地质探幽。通过探索巴马水晶宫、桂林芦笛岩、扶绥恐龙化石遗迹等广西独特的地质地貌奇观,掌握初步的地质学知识。考察家乡附近的地质奇观,感悟自然力量的宏伟与地质变化的神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2)名人足迹。了解柳宗元泽惠柳州、徐霞客游历广西、欧阳予倩改革桂剧等故事,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探寻身边的名人足迹,培养人文素养,传承精神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3)民间竞技。了解和体验广西端午赛龙舟、抛绣球、抢花炮等民间竞技活动,感受各世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亲身体验抛绣球等民间竞技实践活动,深入体会民族体育的蓬勃活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4)绿色交通。通过学习广西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等发展历程,了解广西交通发展成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通过假期出行的设计与实践,强化交通安全意识,树立绿色出行理念,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5.五年级上学期。

(1)名山胜迹。领略桂林猫儿山、桂平西山等名山胜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了解广西丰富的自然资源。组织开展实地考察、设计制作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广西大好河山,宣传和保护家乡山地资源,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2)红色故事。讲述列宁岩、拉号岩、马山革命大本营等革命故事,学习先烈英雄事迹,感悟先辈革命精神。通过参观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征文、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交流所见、所闻、所感,厚植爱国情怀。

(3)多彩服饰。了解壮族“三层楼”、苗族“百鸟衣”、瑶族“老虎爪”等民族服饰中的典型元素,探讨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尊重意识和欣赏能力。通过参观、交流、小组合作探究,体验广西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4)工业明珠。从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冶金工业三个方面深入了解广西工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学习工匠事迹,理解工匠精神。通过制作器具、改进设施等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学生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与责任感。

6.五年级下学期。

(1)水域风光。领略西江、红水河等江河风貌,体会南宁大龙湖、桂林两江四湖等湖泊之美,感受澄碧湖、万峰湖等水利风景。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观察家乡的河流湖泊,争做河湖“小卫士”,守护广西的绿水青山。

(2)红色人物。学习革命英雄韦拔群、传奇虎将李明瑞、“断肠英雄”陈树湘、革命先锋钱兴等人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先辈对信仰的坚守和不懈追求。在班级、学校、社区、网络等场所开展红色人物事迹宣讲活动,主动学习红色人物,弘扬革命精神。

(3)传统建筑。了解干栏式民居、鼓楼、骑楼等广西民族建筑的构造特点、建筑工艺及用途,感受广西各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高超技艺。选择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进行实地参观,形成积极保护民间建筑、传承民间建筑文化的意识。

(4)口岸新貌。了解凭祥友谊关、东兴口岸、龙邦口岸等口岸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认识口岸对边境贸易的促进作用和对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体会口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潜力与前景。通过实践活动,做中外交流的践行者,当中外友谊的小使者。

7.六年级上学期。

(1)蓝色海域。了解以红树林、厚藤、海草等为代表的广西海岸植被的特性及其生态作用,认识广西滩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搜集海洋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和海洋文化历史资料,完成拓展实践任务,提升学生爱护海洋的责任意识。

(2)红色文物。以《右江日报》、邓小平使用过的马鞭、红军长征过桂北留下的红旗等红色文物,使学生深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军民鱼水情谊。开展“红色文物背后故事”主题班队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3)民间工艺。了解织锦、坭兴陶、贝雕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体验民间工艺的文化传承,感受广西传统手工艺人的勤劳与智慧,感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4)绿色能源。了解广西水力资源,知晓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及取得的成果,认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广西的广泛应用。通过资料搜集、调查研究、绘制思维导图,设计绿色能源展览,感受绿色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创新精神。

8.六年级下学期。

(1)矿产宝藏。了解锡矿石、铝土矿石、锰矿石等广西主要矿产资源,学习石墨、石膏、汞等广西主产矿物的用途,认识铝都平果市、煤都合山市、锡都南丹县等地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利用小型矿石制作一些简单的饰品,培养学生保护矿产资源的自觉意识。

(2)红色丰碑。了解百色起义纪念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塔、陈光烈士纪念塔等场馆及其陈列文物,学习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选择广西区内红色纪念场馆开展研学活动,自觉传承红色信仰、赓续红色精神。

(3)民间艺术。体会壮族三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侗族大歌等民歌文化的绚烂多姿,感受广西铜鼓、壮族天琴、京族独弦琴等民族乐器的无穷魅力,领略广西文场、邕剧、桂林渔鼓等广西戏剧曲艺的独特风采。开展“民间艺术大舞台”表演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广西民间艺术。

(4)绿色生态。了解国家退耕还林、光伏发电、石漠治理等措施在广西农村实施及取得的成效,认识广西生态治水、低碳排放、循环经济等城市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学习广西湿地公园、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建设的成果。开展家乡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强化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主人翁意识。

9.七年级上学期。

(1)广袤八桂。了解广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以及14个设区市的地理特色和文化背景,知晓区域发展现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通过调研家乡气候等活动,收集资料并分享,深化学生对广西自然环境和人地协调发展的认识。

(2)古代治理。了解郡县制、羁縻制度、土司制度等古代广西治理模式,认识中原王朝结合国家制度与地方特色对广西进行的有效治理,促进了边疆开发和区域发展。通过实地探究古代郡县遗址等活动,探讨古代治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

(3)社会风尚。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基层治理和文明实践等方面,了解广西健康文明、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认识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推动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生动实践。通过设计宣传标语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丝路新篇。了解广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向海经济以及内河航运、出海通道建设的情况,感受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和海洋经济方面的成就,认识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绘制地图等方式,了解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联系。

10.七年级下学期。

(1)自然宝藏。通过广西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充沛的水能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多样化的矿产资源等,了解丰富多样的广西自然资源,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广西各类资源的特点、分布和开发情况,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广西的重要意义。通过参与环保活动、提出保护建议和实践绿色生活方式,亲身体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家园的热情。

(2)近代抗争。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搜集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广西人民抗击法国侵略、中国同盟会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发动的三次反清武装起义、广西人民推翻旧桂系军阀统治等具体历史事件,深刻认识广西人民在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文教体育。通过广西戏剧书画佳作、八桂教育新蓝图以及广西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大进步,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文化、教育、体育各方面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通过阅读分享广西作家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对广西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4)合作新篇。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共建“一带一路”等,了解中国与东盟国家从相知走向相亲的生动历程,感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成效,认识广西优化开放发展布局,感受广西开放的蓬勃朝气。通过新闻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11.八年级上学期。

(1)优势资源。认识广西特产茉莉花、八角、南珠以及东兰、巴马、凤山为代表的宜居康寿好福地,了解八桂大地的丰富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了解家乡名优特产,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品牌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2)烽火岁月。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的建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广西军民抗击日寇和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等史实,学习广西人民在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中所展现出的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抗争精神。通过查阅文献、开展访谈、走访博物馆和纪念场馆等形式,结合广西行政区划图,手绘红色广西地图,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卫生健康。通过健康广西行动,了解广西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通过问卷调查、设计健康步道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人的健康意识与健身方式,培养学生积极改造社会的创新实践能力。

(4)富民新篇。了解广西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取得的成就,知晓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深刻理解扶贫工作的艰辛与伟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通过走访群众、查找资料等方式,调研家乡的发展情况,思考振兴家乡的好办法,为建设美丽家乡做贡献。

12.八年级下学期。

(1)家乡新貌。了解广西对废弃矿区、荒秃石漠、黑臭水体、废弃桑枝的治理和利用,感受广西在环境治理、变废为宝、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的成绩,体会家乡新貌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高度统一。参与“绿色创想”主题环保实践活动,分享变废为宝的经验和体会,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探索前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广西人民当家作主、成立自治区、开展交通基础建设、上海支援广西工业发展和广西三线建设的史实,知晓广西在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了解新时代广西服务国家新战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生动实践。探寻广西三线建设足迹,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

(3)科技之光。了解黄大年、黄令仪、金展鹏、高伯龙、党鸿辛等科学家的事迹,学习广西在水牛克隆、三维石墨烯和高端铝合金等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知晓广西智慧服务体系和创新中心等智能化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通过实地参观身边的企业或走访身边的科技工作者,了解家乡科技的进步,感悟科技发展创造美好生活。

(4)壮美时代。了解广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共建共享“五个家园”,围绕“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建设壮美广西的生动实践,学习黄文秀、莫振高、梁小霞、杨科璋等时代先锋楷模的事迹,汇聚壮美广西建设的磅礴力量。通过走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并撰写研究报告,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教学建议

1.规范开设《壮美广西》课程。本课程在三至八年级规范开设,每周安排1个课时,可与综合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班团队活动、校本课程等有机结合,实现协同育人。

2.充分利用广西地方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广西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地方特色资源,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性、体验性和选择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感受。

3.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的学习特征,科学规划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层次和难度,采用螺旋式递进方式,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4.提升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不同学习领域和学科之间的整合,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入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设计富有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评价建议

1.明确评价目的与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广西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的了解与体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纸笔测试、口头表达、实际操作、社会实践等多种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成长,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全面反映课程实施效果。

3.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教师观察和家长反馈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到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充分发挥课程实施在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材编写建议

1.遵循课程指导纲要。教材编写应严格依据本课程指导纲要,准确、完整地体现指导纲要中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确保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2.协调课程间的关系。在编写教材时,要妥善处理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内容重复,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3.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内容编排螺旋式上升。教材呈现方式应适应不同学段学生阅读水平、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4.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广西实际情况,选择贴近本地生产生活素材,确保教材内容既反映广西特色,又满足城乡学生不同需求,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五、课程管理与保障

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壮美广西》课程实施,切实加强整体规划、保障和管理,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为学校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研学基地、劳动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各种教育资源提供支持保障。教研部门要设置专兼职教研员,积极开展《壮美广西》课程教学研究的指导与培训,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课程整体实施水平。学校要将《壮美广西》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安排专职教师或整合相关学科师资力量开展课程教学,加强课时、师资、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和保障。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和专兼职研究人员持续深入开展课程研究和实践探索。



版权所有 柳州市教育局 桂JS201103-001
桂ICP备05004853号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09号
网站标识码:4502000043